2013年12月18日 星期三

佛海玄微﹣金剛般若波羅蜜經

蔡良安釋義
《金剛經》是佛教重要經典。根據不同譯本,全名略有不同,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唐玄奘譯本則為「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」。《金剛經》傳入中國後,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,以鳩摩羅什所譯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最為流行(5176字或5180字)。唐玄奘譯本,《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共8208字,為鳩摩羅什譯本的一個重要補充。其他譯本則流傳不廣。

金剛比喻智慧之銳利、光明、堅固,能斷一切煩惱,故名。 般若,梵語,意為智慧;波羅蜜,梵語,意為到彼岸。  

《金剛經》於公元前494年間,成書於古印度,是如來世尊釋迦牟尼在世時與長老須菩提等眾弟子的對話紀錄,由弟子阿儺所記載。是大乘佛教重要經典之一,為出家、在家佛教徒常所頌持。20世紀初出土於敦煌的《金剛經》,為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之一,現存於大英圖書館。

佛陀二十二年說諸部般若經,法會地點,一共有四處,分十六法會中進行,《金剛經》 是在第九法會宣說。

《大般若經》分為九部十六會:
上品般若(大般若經第一會):第1卷至第400卷。
中品般若(大般若經第二三會):第401卷至第537卷。
下品般若(大般若經第四五會):第538卷至第565卷。
天王般若(大般若經第六會):第566卷至第573卷。
文殊般若(大般若經第七會):第574卷至第575卷。
那伽室利般若(大般若經第八會):第576卷。
金剛般若經(大般若經第九會):第577卷。
理趣般若經(大般若經第十會):第578卷。
六分般若(大般若經第十一至十六會):第579卷至600卷。

佛陀四處十六次法會的順序如次:
在王舍城的靈鷲山是第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十五,計七次。
在孤獨園開第七、八、九、十一、十二、十三、十四,計七次。
在他化自在天宮摩尼寶藏開第十次法會。
在王舍城的竹林園白鷺池邊開第十六次法會。

整個《大般若經》第五百七十七卷,佛陀在十六次法會講《大般若經》六百卷, 為唐玄奘所譯,分別在十六次法會宣說。

後秦鳩摩羅什翻譯第二、三、四、五、九法會:
一、第二、三法會,又稱《 大品般若經 》,原名《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》 ,二十七卷。
二、第四、五法會,又稱《 小品般若經 》,原名《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》,共十卷。 
三、第九法會,又稱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簡稱為《金剛經》。

《金剛經》以鳩摩羅什譯為主,因此在詮釋《金剛經》時將引用鳩摩羅什所譯的《摩訶般若波羅蜜經》為主,讓讀者可以更能融會貫通。

《摩訶般若波羅蜜經》,主要是要破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除了要破實相的世界外,更要破入四禪、四無色定的空執、幻相,因此整部《摩訶般若波羅蜜經》的精髓是告訴我們要如何轉識成般若智慧要一個重要觀念外,更是所有發菩提心的菩薩們,一個通往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的關鍵。

此經文中提到菩薩摩訶薩,要修成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法必要的道路,菩薩摩訶薩們是上首菩薩,早已經得到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佛陀為何要以菩薩摩訶薩來譬喻?主要是佛陀要鼓勵發菩提心的世間菩薩們、聲聞四果(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羅漢)、辟支佛、有修得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無上甚深之妙法,要好好地持修,但又破除修得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的心,主要是希望不要進入修法的執著,因此要真正理解佛陀的真正含意,而不是一切有為法,都不要修。

修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法得到證果,又要放下得到證果的心,這是佛陀要告訴我們的實相。《金剛經》是整部《摩訶般若波羅蜜經》的精髓,因此要明瞭整部《金剛經》的妙法,就須透徹整部《摩訶般若波羅蜜經》,如此才能真正詮釋《金剛經》

《摩訶般若波羅蜜經》﹣鳩摩羅什譯
佛告釋提桓因言:「憍尸迦!若滿閻浮提佛舍利作一分,復有人書般若波羅蜜經卷作一分。二分之中,汝取何所?」釋提桓因白佛言:「世尊!若滿閻浮提佛舍利作一分,般若波羅蜜經卷作一分。二分之中,我寧取般若波羅蜜經卷。何以故?世尊!我於佛舍利非不恭敬、非不尊重。世尊!以是舍利從般若波羅蜜中生,般若波羅蜜修熏故,是舍利得供養恭敬尊重讚歎。」


譯:本經文中表示,整部的《摩訶般若波羅蜜經》比佛舍利還要重要,是菩薩摩訶薩成道的關鍵。佛陀所宣說經文依其弟子的慧根,運用經文與其對話,一問一答之間,讓與會者能夠從中參悟,因此與佛陀對話者,須達到經文中的境界,才能與佛陀的智慧相應,否則一般人無從問起,須菩提能與佛陀對話時,已經參悟佛陀所宣說《金剛經》,並以須菩提為主要的答問者,因此《金剛經》可以由淺入深來詮釋,依每一個人的領悟不同,而有所差異。

沒有留言: